聚焦两会,奋进新程 | 交大国务人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一)

发布时间:2025-03-07 浏览量:131

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代表委员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紧扣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积极议政建言、广泛凝聚共识,奏响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

了解两会动态,关注两会热点,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平台教授们带来热点话题解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加强公共安全治理,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


彭 勃

比较政治系长聘教授、上海交大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超大城市公共安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


平安建设面临的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千变万化,传统的防守应对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安全治理的需求。坚持韧性治理思维,运用反脆弱的科学原理,是提升平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路径。韧性治理强调在面临外部冲击和内部风险时,不仅能够有效防控,更能在冲击中实现自我修复和能力提升。

所谓反脆弱,即遭受冲击时能通过调整和优化,实现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安全治理问题,做到科学预判、灵活调度,避免过度紧张和僵化。首先,不搞“人海战术”,避免工作内卷,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具体操作中,要精准识别风险点,找准关键问题,将最精锐的力量精准投放到最急需的地方,实现资源的动态平衡和优化配置。尊重科学规律,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避免工作队伍身心倦怠。其次,加强科技赋能和信息化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构建韧性治理体系提供了明确指引。通过智能化、信息化平台,降低风险治理的边际成本,拓展平安守护的感知能力,提高风险监测和应急响应速度,在资源调配上做到精准高效,避免因局部紧张而造成整体资源浪费。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问责机制。将风险损失评估与队伍能力素质、防控工作水平评估有机结合。既看结果,也看过程。既要努力减少损失,又要注重增强修复能力,形成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模式。在监督考核中警惕形式主义,保证风险防控工作的实效性,充分保护和发挥各方力量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主动性。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陈 尧

比较政治系长聘教授、比较政治系系主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是国务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出台的计划方案。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工作,也为下半年召开二十届四中全会制定“十五五”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做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对未来五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重大部署。国务院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是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将党中央的决策转化为政府政策,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实施方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4年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GDP增长5%的目标,并对今年部分重点工作提出了具体指标,做出了具体安排。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多项重要举措,这些举措是高校教育工作的行动方案。我作为政治学和公共管理方向的一名教师,立足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策创新,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高素质领导和管理人才。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陈 杰

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长聘教授、上海交大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大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 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这既为新时期房地产发展的使命与目标指明了方向,展示了未来城市持续发展建设的广阔空间,也让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具象化的热切期盼,将有力激发人民群众的奋斗热情。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先。良好的居住条件是家庭幸福的起点,高质量民生福祉的基础,可以说是人民群众一切幸福的基点。人人住有宜居,是社会可持续再生产的前提,并具有增进社会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强大“锚力”。提高居住质量,让人人享有“好房子”,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宜居才能乐业,住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才能保持好体力、养护好心情、涵养好精神、享受好生活,才有动力和能力创造新知、创新科技、增长社会发展动能。虽然我国住房目前总体上已经基本实现供求平衡,但结构性短缺仍然存在。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品质住房需求、科技感高、且可负担、可及性强、匹配性好、让老百姓称心满意的“好房子”仍然还比较稀缺,且分布还很不均衡。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好房子”“好社区”,是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建设“人民城市”的新号角,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