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奋进新程 | 听交大国务人的“两会之声”!

发布时间:2025-03-15 浏览量:18

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代表委员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紧扣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积极议政建言、广泛凝聚共识,奏响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

2位交大国务人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们积极为国家建言献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们的风采。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徐张艳

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省衢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平台2010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校友


如何把有限的创新资源用好用足?就是要在推动教科人一体化的进程中,解答好“创新、转化、持续”这三道题。

谁来创新?要让实验室和车间对上频道。在走访企业时,我经常听到一句话,“技术卡脖子,自己干不了,高校又搭不上”。为此,我们一边引进大院名校合作共建科创平台,一边推动重点企业和科创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比如,巨化集团与衢州化工新材料创新研究院合作,在新型液冷热管理材料上开展联合攻关,相关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在企业需求主导下,目前全市已建成创新联合体22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和企业实施合作项目70项,产学研合作不再是“纸上联姻”。

怎么转化?要给中试基地装上“加速器”。科创平台要与产业集群协同联动,关键要在市场化、生态式运作能力建设上下功夫。调研中,有科研人员感慨,“论文能发顶刊,但成果转化像‘闯雷区’”。我们决定从中试环节破题,建成浙大衢州研究院中试基地,去年入选全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项目。如今,这里成了“创新枢纽”,已承接中试项目40余项,服务企事业单位500家次,累计培训企业职工、高校学生超5000人次。

如何持续?就是把人才“种”进产业链里。过去经常有企业反映,“招来的博士理论功底很好,但适应的过程比较长”。我们意识到,人才要好用,一定要接地气。为此,加快探索人才流动制度等改革措施,推出“双聘制”,让高校教师进企业兼职,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同时,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着力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来源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姚卓匀

全国人大代表

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平台2005届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校友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在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同时,有关部门也要探索研究在这一背景下保障就业的政策措施,确保新技术不会对就业市场造成过大冲击,兜牢稳就业底线。此外,新技术发展可能会提升就业门槛,让劳动力供需错配问题更加凸显,应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使其更好适应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姚卓匀指出,今天的就业工作,更需要关注的是结构性矛盾,也就是解决“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问题,着力破解供需错位难题。“这需要更加精准科学地研判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提升职业发展变化监测的水平,结合岗位需求,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特别是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求职者素质,提高供需适配性。”【来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