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奋进新程 | 交大国务人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三)

发布时间:2025-03-11 浏览量:43

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代表委员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紧扣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积极议政建言、广泛凝聚共识,奏响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

了解两会动态,关注两会热点,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平台教授们带来热点话题解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张录法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平台教授、副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健康长三角研究院执行院长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首次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同时强调“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让每一分钱都用于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这些提法前后贯通,形成了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增进人民福祉,而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必须坚持健康优先发展,并以“投资于人的健康”作为最直接、最关键的路径。

从理念的视角,只有“投资于人的健康”才能彰显健康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才能切实体现政府对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只有“投资于人的健康”才能切实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达致从被动医疗到主动健康管理的升级。

从经济的视角,首先,只有“投资于人的健康”才能遏制住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不利局面,节省昂贵且低效的医疗费用支出,为医保基金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只有“投资于人的健康”,才能激活民众健康投资的微观动力,提升民众的健康红利;最后,只有“投资于人的健康”,才能带来健康产业的繁荣。保守估计我国健康产业2030年将会达到16万亿的规模,实际可能会更高,而且健康产业具有明显的逆周期性,因此健康产业会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共建、全民参与的健康促进体系。要创新政府健康治理体系,建立“健康GDP”指标体系,将真正反映全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健康税收与补贴政策将健康优先发展落地实处。要推动社会健康治理体系创新,开展有效的社区健康动员,培育健康社群,通过共同产生形成长期的自组织健康促进机制。要通过精准科普教育、科学行为激励约束机制的组合拳加快全民健康素养提升,通过数智工具赋能让公众更快养成主动健康管理的意识并塑造健康的行为。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在扩大开放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更高水平上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黄琪轩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平台副院长、国际关系系教授、国际关系系系主任


2025年两会召开,其中一个热点话题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兴产业的成长与壮大。而新兴产业在中国成长,有着重要的,也是得天独厚的支撑,即中国致力于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

双循环有着重要的依托,它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这个大市场规模孕育着强大的消费能力。在过去40年,中国减贫8.5亿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70%。依托减贫与共同富裕,中国已跻身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在国际经济波动期,大国新产业的成长离不开国内庞大市场提供缓冲。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不仅支撑着内循环,也是让新技术、新产业有着较为稳固的市场,能从中积累资金,积累经验,积累技术能力。

而依托国内大循环,我们将获得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加大单边开放力度,对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产品全面给予零关税待遇,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国内超大市场规模向世界开放,起到了“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促成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这也让中国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更广阔、更多样的市场,在更大的平台积累资金,积累技术经验,积累创新能力。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未必按规划亦步亦趋地成长。但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对内提振消费,对外扩大开放。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更高水平上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将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无限可能。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贾开

国际关系系长聘副教授


2025年伊始,以DeepSeek的开源为标志,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和普及应用正在进入新阶段,原来高企的大模型研发与应用门槛被拉低,人工智能普遍性变革千行百业的普惠潜力正在被释放。在此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正是适合这一技术和社会演化背景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真正推动人工智能转变为新质生产力,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但这一过程也充满挑战,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知识壁垒依然存在、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治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行业劳动者的人工智能能力还存在提升空间,这些短板都将阻碍人工智能普惠价值的释放。在此背景下,2025年需要更关注人工智能治理工作,统筹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通过更扎实的标杆案例、社会实验、制度创新来解放思想、推动新技术变革的普惠展开。

同时,作为一种展望,2025年我们需要也有诸多重点问题需要关注,这就包括但不限于开源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治理改革问题、人工智能应用的“云/端”协同问题、人工智能多重技术路线并行演化及政策支持问题、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中的竞争与合作问题、人工智能的区域发展问题等。2025年,我们期待在这些领域形成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梁昕

公共行政系副教授、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平台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


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一部署深刻体现了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产业发展逻辑。低空经济作为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典范,正以新质生产力重塑经济格局,但其健康发展必须统筹安全与创新。

低空经济的崛起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飞行器制造、智能网联、空管技术的突破,催生出低空物流、城市通勤、应急救援等新业态,其产业链覆盖研发、制造、运营全环节,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万亿,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技术迭代,更通过要素重组激活产业创新生态,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提供新路径。在安全防控层面,需构建“技术+制度”双维体系。技术上依托5G、北斗等技术实现空域动态监测,制度上完善适航认证与分级监管机制。例如,长三角试点的低空数字孪生平台可提前预警风险,成都“三色空域”管理模式保障重大活动安全。这些实践表明,防控体系的核心在于提升风险感知与协同处置能力,而非过度强调技术细节。

低空经济的安全发展本质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升级。通过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构建智能化防控网络,既能防范飞行冲突、极端天气等风险,又能为应急救援、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全国两会强调的 “安全健康发展”,为低空经济指明了方向。未来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空域管理改革与技术标准统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升级,以科学防控筑牢安全底线,让这一新兴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行稳致远。

Back to Top